时间:2025-11-07 10:11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0946
这是西藏自治区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总投资近50亿元,以硬核基建夯实高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这是世界超高海拔技术创新的标杆工程——攻克4300米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难题,用长江智慧打破高原水利建设的技术壁垒。
这是生态与民生共赢的典范工程——让农牧民告别“靠天吃饭”的同时,守护高原鱼类栖息地,书写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
在雅鲁藏布江支流夏布曲河畔,一座凝聚着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二十余年规划勘察设计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西藏人民期盼的“雪域明珠”——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正在为雪域高原发展带来生机。
2014年6月8日,拉洛工程正式开工,奏响了项目建设序曲;2020年12月30日,随着机组启动按钮按下,电站正式发电,四大灌区试通水;2025年10月31日,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竣工验收,标志着工程全面投入使用。这项由长江设计集团规划勘察设计的超级工程,开始将“水润藏乡”的蓝图变为现实,为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攻坚克难:在世界屋脊书写建设奇迹
“在海拔4300米高原筑坝,每一步都是挑战未知和极限。”长江设计集团拉洛水利枢纽项目经理、设计代表处处长熊泽斌的这句话,道出了拉洛工程建设的艰辛,也折射出长江设计人迎难而上的决心。
早在2003年,长江设计集团受西藏水利建设管理中心委托,与西藏自治区水利电力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一道,合力聚智开启了拉洛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工作,从此与这片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摆在长江设计团队面前的首个难题,是高寒缺氧、风烈沙狂的极端环境——年平均气温仅4.8摄氏度,最低气温跌破零下30摄氏度,含氧量不足内地的70%,人徒步时生理负荷相当于平地负重15公斤,机械功率也只能发挥60%。但他们以奉献、负责、求实的精神,在雪域高原摆开了“战场”。
“一路风雨一路歌,大家铆足了劲,寻瑕疵于宏大,杜隐患于端倪,克服重重险阻,拉开了前期规划的大幕。”时任拉洛查勘小组组长的张明光深有感触。
拉洛设代处常务副处长于习军,作为长江设计集团派驻现场的核心成员,在工地一待就是4年多,额上添了皱纹、头上生了白发,还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但他始终坚守岗位,感知着“工程长大”的每一次变化。久而久之,“有困难,找老于”成了现场各方不约而同的共识。
从事地质工作16年、服务拉洛7年的设代处副处长杜胜华,曾在勘测时遭遇河水暴涨,摸黑在荒原里穿行,深夜12点才回到营地。“来到拉洛后,我就再没敢跑过步了。”他的“冷幽默”背后,是长江设计人无数次与危险擦肩而过的经历。
机电院主任耿长元,退休后被返聘参与拉洛工程建设,年过六旬的他依然下基坑、爬楼梯、攀爬钢筋楼板,深受高原反应困扰却从未表露退意,只为保障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顺利推进。
技术难关的突破,更彰显了长江设计人的智慧与担当。
以简求省,从工程布置、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多方面追求精简省投资。创造性采用泄洪、导流、发电、生态放水和放空“五洞合一”的单进口方案,实现工程导流、泄洪和发电等功能的协调统一;提出高寒高海拔地区浅埋压力钢管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案,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投资;攻克高海拔软岩地区长距离、大埋深隧洞设计和施工难题,让拉洛工程成为高海拔水利建设的技术标杆。
以变求通,及时根据环境条件求变,力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2018年年底,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近半时,原设计的灰岩碱骨料因生态保护被禁采,这意味着一旦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替代料源,后期施工进度势必遭受重大影响。关键时刻,设计团队迅速组建科研攻坚组,历经多次试验和科学论证,最终敲定“以酸性砂砾石破碎骨料替代原灰岩骨料”的方案。这一创新不仅解决骨料断供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还比原有方案缩短原料运输距离,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生态之美:守护水利工程与高原和谐共生
建设拉洛工程,绝非简单的拦水筑坝之举,设计团队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将生态保护贯穿工程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精心设计每一处生态设施,让水利工程与雪域生态和谐共生。
鱼道的建设,是拉洛工程生态保护的“点睛之笔”,更是设计者们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
夏布曲是高原鱼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众多珍稀鱼类洄游产卵的通道。为确保这条生态脉络不被阻断,设计团队在工程规划阶段就将鱼道设计纳入核心考量,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大坝右岸布置全长2194米的鱼道,设有1个进鱼口和6个出鱼口。
设计团队还专门联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鱼道内部水力特性、鱼类集群及通过行为等进行模拟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
2021年鱼道投入运行,2024年4月,独立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过鱼数量、种类及规格均达到设计效果。同年,这座海拔4305.21米的鱼道,斩获“最高海拔的鱼道”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高原生态保护的鲜活样本。
植被恢复的持续发力,则让工程区披上了生机盎然的“绿装”。拉洛工程建设前,坝址周边是一片荒漠,林草覆盖率仅10%。蓄水至今,工程区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3.1%,曾经的风沙之地,如今已成为夏布曲河畔的绿色屏障,勾绘出“工程建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的生态美景。
“想起十年前去项目现场,行车途中偶遇到田地、花草,大家都要下车专门拍照。十年变迁,拉洛工程给当地环境带来巨变。”熊泽斌说。
民生之变:助力从“靠天吃饭”到“水润民富”
“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是着眼于边疆稳定、西藏发展、日喀则长治久安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在必要性分析上坚持国家方针政策的牢固基础,积极树立‘以点带面’‘跳出水利看水利’的大格局观,就是要让工程真正惠及农牧民。”时任长江设计集团规划院副总工程师何子杰的话语,道出了这项工程的民生分量。
从规划勘察到建设实施,设计团队始终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为核心,在灌溉系统、移民安置、就业增收等方面精准设计,让曾经靠天吃饭的日喀则,逐步绘就出“水润民富”的幸福新图景。
据统计,仅工程建设阶段,就为当地农牧民增收1.3亿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不离乡、增收又顾家,这一成果离不开工程设计者对民生需求的深度考量。
灌区通水后,精心设计的灌溉系统正式发挥作用。拉洛灌区包含申格孜、扯休、曲美、聂日雄四个灌区,初步形成45.39万亩灌溉面积,其中新增18.4万亩,改变了日喀则“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发展成为西藏第二粮仓,有力巩固了日喀则“世界青稞之乡”的地位。
拉洛设代处新一任负责人刘磊看着灌区的变化,感慨道:“2014年我刚到拉洛时,夏布曲还是一条小河流,山也光秃秃的。现在水蓄起来了,夏日里两岸青山,灌区的青稞长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设计的意义所在。”
移民安置区的建设,更让群众的生活实现“一步跨千年”。
在萨迦县扯休乡达德村移民安置点,崭新的石质民居排列整齐,学校、卫生院、幼儿园、小卖部一应俱全。
“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如何实现?“把移民当亲人”就是长江设计集团拉洛项目移民负责人李杰脑海里的答案。从接手拉洛移民项目开始,李杰就有了“操不完的心”。
团队充分尊重藏族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性,设计符合当地需求的居住区,同时考虑产业发展需求,规划了商品牧业区和集约农业区,让移民既能延续传统养殖习惯,又能通过种植青稞、菌菇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位于扯休乡东北部的嘎吉林村,是库区搬迁新村,2020年3月,全村139户769人告别了海拔4000多米的破旧土坯房,搬进海拔3800米的宽敞新房。
“自从搬到这儿以后,政府给我们每人分田地,住上了福利房。尤其是村里办起了集体合作社,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了。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嘎吉林村村民旦珍的话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满足和期待。
“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李杰深知这些规划一字千钧,“我考虑得多一点,他们日后就会过得更安心。拉洛是西藏投资最大的民生工程,移民工作也一定要做到最贴心。”
雪域丰碑:镌刻在高原上的使命与担当
站在拉洛大坝顶端远眺,夏布曲的碧水静静流淌,灌区田野里的青稞长势喜人,移民村里炊烟袅袅——这幅“水润藏乡”的美好图景,是长江设计集团无数勘测设计者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
从2003年开始规划勘察,到2020年工程全面发挥效益,17年间,设计团队翻山越岭、挑战极限,在世界屋脊上书写了“缺氧不缺精神”的奋斗篇章。长江设计人接力坚守,用专业和敬业诠释着“奉献、团队、创新、服务、实干”的长江设计精神。
拉洛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水利设施本身的功能范畴,它更是长江设计集团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西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它是国家支持西藏发展的缩影——从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西藏“六个重要”战略定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长江设计集团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从水利部多次派工作组现场指导,到对口援藏力量的大力支持,长江设计集团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并把不懈努力凝结在每一个环节。
它是民族团结的纽带——设计团队与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建设者齐聚高原、携手攻坚,在工程建设中结下深厚情谊,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
它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灌溉着45.39万亩耕地,保障了4万多名藏民的饮用水安全,有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西藏实现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拉洛工程荣获“菲迪克杰出工程项目奖”,这一荣誉背后,是长江设计集团在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中的卓越贡献;同年,它成功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并被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授予“高海拔生态脆弱区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项目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运行中的应用,拉洛工程将迈入更智能、更高效运营管理的新阶段,持续为日喀则地区的农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